天天色成人-天天色成人网-天天色色色-天天色色网-久久99欧美-久久99青青久久99久久

廈門市大尋網絡主營:系統軟件定制開發、物聯網系統開發、小程序公眾號開發、APP開發、信息化軟件開發服務熱線服務熱線:13850021717/0592-5786385

INFORMATION新聞中心

您當前位置:新聞中心>行業資訊

農業供給側改革:向"綠色"要動能

發布者:|TIME : 2017-06-20

導讀:豬養在“床”上,菜種在車間,魚養在“廢水”里……今年“6·18”展館里,高效設施循環農業產業園縮微模型吸引不少業者圍觀。

針對農業供給側結構性矛盾,我省堅持市場需求導向,進一步優化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,主攻農業供給質量,加快發展特色產品,增加綠色、有機、無公害農產品供給。


在今年“6·18”展會上,首次亮相的綠色農業展館備受關注。高效設施循環農業產業園縮微模型、物聯網生態茶、植物工廠……一系列科技創新、綠色農業成果為“6·18”吹來強勁新風。


抓源頭,夯實基礎


“生產基地的選址是綠色農業的第一環節。”在“6·18”展館,福清市綠豐農業公司的展品頗受青睞。綠豐董事長林必玲介紹,高品質的農產品來源于優質的耕地,好耕地雖然多花錢,卻是長出好苗的關鍵。為此,他以800元每畝的高價,流轉了2000畝無污染的耕地。


事實證明,消費者很樂意為“綠色”買單。該公司生產的無公害蔬菜產品暢銷福州沃爾瑪、家樂福、永輝等各大超市,部分產品更遠銷北京、上海、廣東、浙江等地。在展會上,其產品價格雖然是普通蔬菜價格的兩到三倍,仍吸引了源源不斷的顧客。


為幫助企業牢固樹立綠色生產理念,近年來,我省農業管理部門編印發放標準化生產“明白紙”“口袋書”“手冊”等技術指導資料,普及農業標準化知識,積極推行統防統治、綠色防控、配方施肥、健康養殖和高效低毒農獸藥使用。


受市場和政策的雙重引導,像綠豐農業這樣擁有“綠色自覺”的企業越來越多。“一年至少300天以上霧氣繚繞,像仙境一般。”在尤溪云富茶葉的展位前,總經理阮礽探自豪地介紹起他的生態茶園。有機肥一噸800元,施肥人工支出卻高達1000元,是施普通化肥的3倍,但阮礽探卻覺得不虧。他說,質量是公司的生命線,生態茶的名氣一旦打出去,給企業帶來的是長遠的品牌溢價。


綠色生產要靠企業自覺,也要靠政府制定標準,加強監督。記者了解到,在各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縣,農業部門加強技術指導、培訓,提高生產者的標準化應用水平。圍繞重點特色產業,創建各類作物標準園和畜禽養殖標準化示范場,通過典型示范、輻射帶動,加快綠色農業標準化推廣。


技術創新,提升質量


豬養在“床”上,菜種在車間,魚養在“廢水”里……今年“6·18”展館里,高效設施循環農業產業園縮微模型吸引不少業者圍觀。


過去,我省部分地區農業發展存在高投入、高產出、高消耗的特點,畜禽糞便、作物秸稈、食用菌渣等廢棄物量大面廣,對環境的污染不容忽視。以食用菌為例,我省是食用菌大省,食用菌占全省種植業產值的11.7%,但過去香菇中僅有7.5%的碳素被轉化利用,約29%的碳素殘存在菌渣中,約63%的碳素逃逸到大氣中。


近年來,通過技術創新,這些廢棄物對環境的污染大大減少,還變廢為寶,變身循環農業的有機一環。在福清市漁溪鎮現代農業循環基地,省農科院副院長翁伯琦介紹,團隊歷時5年,重點突破了糞便污水污染物快速減量化技術、微生物發酵床大欄養豬關鍵技術、草生菌栽培過程碳減排調控技術等28項相互鏈接的關鍵技術。如今,在基地里,豬睡在發酵床上,生物菌既可作為飼料,又可吸收分解豬的排泄物,通過循環利用,對周圍環境的污染減少了80%以上,且豬肉各項指標均達到或高于農業部綠色標準。


而對于食用菌渣,翁伯琦團隊則利用關鍵技術將其轉化為有機肥。截至目前,翁伯琦團隊指導企業新建肥料生產線4條,年消納菌渣4.64萬噸,畜禽糞便5.81萬噸,其他農業廢棄物2.12萬噸。


這些新技術的推廣,帶來肉眼可見的增產增收。目前,上述肥料已在蔬菜、果樹、水稻、茶葉上示范推廣52.5萬畝次,與習慣施肥相比,作物增產率提高5%~10%,有機肥替代化肥20%~31%。其社會效應也相當可觀,在省內,翁伯琦團隊與多地市合作建立核心示范區1509畝,溫室氣體減排5%以上,創造經濟社會效益2100多萬元。


建可追溯體系,保障安全


在“6·18”綠色農業展館,“福建茶葉——物聯網+VR銷售平臺”的廣告牌讓人眼前一亮。


實際上,在去年“6·18”,由白水巖茶業與福建國售網絡共同開發的“茶管家”互聯網+茶園管理平臺就頗受矚目。該平臺最大的特點是全程監控。茶葉的生長、茶園的管理全程可視,解決了茶葉病蟲害防治、內澇巡視等問題,減少了人力物力支出,同時也達到了茶葉生產、管理可視化追溯。此外,依托互聯網,該平臺還突破了物流、信息流等瓶頸,簡化銷售環節,讓消費者使用手機一鍵即把莊園茶采購到家。


而今年,物聯網則在互聯網基礎上有了延伸和擴展。憑借信息傳感設備,可采集茶葉生長過程中的氣候、溫濕度、生長周期等數據,茶客可時刻看到茶葉生長的過程。


“現在,在不少茶葉基地,一部手機,一個手機VR設備,就可以實時了解茶園和茶葉制作車間情況,從而判斷茶葉的品質和衛生情況。產品綠色與否,不用看廣告。”福州雪峰高山茶負責人介紹。


在壽寧縣下黨鄉,2015年通過在茶廠、茶山上架設30余個探頭,開發可視化預訂系統和農產品可追溯系統,由此國內第一個可視化扶貧定制茶園項目——“下鄉的味道”誕生。茶園主通過APP客戶端可以隨時點擊查看茶園種植管理和茶葉生產加工狀態,真正用創新技術實現了產品可追溯。依托該項目,茶農的收入翻番,達到每畝6000元,當年村集體收入逾20萬元。


目前,隨著大數據、互聯網、云計算、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茶產業的跨界合作,我省現代茶產業大數據生態體系已見雛形。一些偏遠山區本就擁有青山綠水的優勢,新技術的發展更打破了交通物流的禁錮,為當地綠色產業發展帶去新希望。

廈門網站建設文章來自百度新聞)

QQ在線咨詢

客服咨詢

0592-5786385

13850021717

微信掃碼咨詢